我來自四季如夏的大馬,同一件衣服從1月1日穿到12月31日都不會是問題,從來不必擔心天氣,頂多在雨天或冷氣開很強的百貨公司多加一件外套。在還未到過四季分明的國家以前,內心總懷著許多嚮往,那是多麼不同的一種體驗啊!透過電視認識的秋冬天,無處不洋溢著浪漫的氛圍,有想談戀愛的感覺。《冬季戀歌》不就是這麼演的嗎?(哎呀又暴露年紀了~)
國中時期地理沒有唸好,一直以為四季是從一月份開始算起,我的理解邏輯是:春季-1~3月、夏季-4~6月、秋季-7~9月、冬季-10~12月,真是好天真好傻。其實台灣的四季劃分大致上是:春季-3~5月、夏季-6~8月、秋季-9-11月、冬季-12-2月,一般最冷是1月份。
踏足台灣才發現立秋後竟然還有「秋老虎」,是重新出現的短期炎熱天氣。當時的9月熱得驚人,還記得我在宿舍的交誼廳看電視,坐在那裡不斷感受到一陣又一陣的暖流向我撲來,害我一直轉頭查看是不是附近開了暖氣,結果什麼都沒有。台灣的夏天比大馬還要高溫,尤其台北市屬於不易散熱的盆地地形,加上都會區特性的「熱島效應」,氣溫比其它地區飆更高。
之後進入感受沒有很強的短暫秋天,就迎來了寒冷的冬天。剛入學時,我聽從學伴的建議買了重達四公斤的單人棉花被先做好準備。身為純種的熱帶動物,那時怎麼知道被子還有分羽絨被、羽毛被、羊毛被、電毯等,窮學生只能買最便宜的棉花被。冬天來臨時,一直被我當成薄床褥使用的棉花被終於派上用場。體驗過就知道,棉花被的確很保暖,但缺點是很重,我常常半夜被它壓得喘不過氣來,只能掀開一陣子,覺得冷了再蓋回去,一個晚上要醒來好幾次。宿舍只有冷氣沒有暖氣,冬天躲在被窩裡會想一直冬眠下去,早上起床連掀開被子都需要梁靜茹給我很多勇氣。我的床在上鋪,書桌在下鋪,樓梯是金屬的,每次起床光腳要踩在樓梯前都要先深吸一口氣,腳底真是被凍怕了,後來才知道要穿厚襪睡覺,接著再學會穿室內拖鞋。
關於冬天衣著我也沒什麼頭緒,以為只要穿長袖衣加厚外套就可以了,看到電視廣告介紹發熱衣才發現原來還有這種東西。其實在很冷的冬天,圍巾、毛帽、手套一樣不可少,遇到下雨也需要準備雨具,沒做好保暖很容易感冒。台灣冬天有時早晚溫差大,事隔多年以後我又學到了「洋蔥式」穿搭法,熱了減冷了加,每天出門前還要認真查看當日氣象。有天早上我穿了高領針織衣出門,後來氣溫升高,友人見了對我說:「哎唷!妳還穿高領不熱嗎?」面對這種常常被人忘了我是外國人的情形,我裝可憐討拍:「妳有同理心嗎?妳有關心過外國人不懂得怎麼穿嗎?」其實別說我,不少道地台灣人也向我承認,面對這樣的天氣他們也不懂得該如何穿。很多時候網路的氣象預測也只是參考而已,實際上我們得隨機應變。除了穿著也別忘了皮膚保養,冬天皮膚特別容易乾燥、過敏、發癢,做好保濕才能避免這些狀況。
今年的冬天早已被預告會很冷,新聞說「今冬將現60年來最寒冷冬天」。一波接一波的寒流把氣溫帶到了新低點,北部在12月底曾低達5~6度,進入1月份有些天也低於10度。由於寒流來襲,台灣的溼冷天氣伴有霧和雨,體感溫度近零度。前幾天我套了機車手套騎車出去,不過5分鐘左右的車程,雙手還是凍到會痛。過去曾在鐵皮屋蓋的公司上班,鐵皮屋冬不保暖夏不隔熱,夏天還好是因為還有冷氣,到了冬天沒有暖氣就是一大折磨了,一天下來用兩三個暖暖包也嫌不夠。工作的時候需要用滑鼠、打鍵盤,手指暴露在空氣中都僵硬了,更不要癡心妄想在這麼冷的天氣還期待腦袋能正常運作。因此個人認為暖氣是冬天不可少的裝備,身體舒服了心情才會好、做事效率才會提高呀!
自從來台灣感受過冬天,我再也沒有將冬天和浪漫畫上等號,腦子裡滿滿都是「冬天生存攻略」。這就是電視和現實的差距 – 理想很豐滿,現實很骨感。咱們還是收回想像的雞翅膀,好好踏實過生活吧!
每年農曆新年期間我都會想飛回大馬,除了探親也為了避寒。今年是確定回不去了,唯有乖乖待在家裡狂開暖氣取暖囉!(攤手)